界首信息港
记者手记:一口水井说悲喜
新华社兰州9月22日电 题:记者手记:一口水井说悲喜
新华社记者聂建江、文静
近日记者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夹河镇采访,当地干部神秘地说:“带你们去看一处‘奇观’。”
汽车沿着人迹罕至的荒漠小道,一头扎进大片芦苇荡。芦苇深处有一条小溪,沿着小溪溯源,居然是荒漠里的一处汩汩出水的泉眼。
民勤绿洲位于石羊河的下游,石羊河是发源于祁连山的一条内陆河。被祁连山融水滋养,下游的绿洲和荒漠低洼处形成泉眼,这并不奇怪。这算什么“奇观”呢?
“这并不是泉,是一口老井,关了12年的老井出水,民勤人可乐坏啦!”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兵彦说。
原来在12年前,这口井是抽水浇地用的,周围的大片芦苇过去就是农田。采访的几天,当地干部群众向记者讲述了民勤几十年和沙漠斗争的悲喜故事。
民勤县处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夹缝中,三面环沙,全县荒漠化面积达90.34%,风沙肆虐,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产生活。这口井所在的夹河镇黄案滩村位于民勤绿洲东线,毗邻腾格里沙漠,常常是一场风裹沙,一年无收成。
由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,河流进入民勤的径流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5.42亿方锐减到2005年的0.61亿方,导致民勤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,森林覆盖率持续减少,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在民勤呈“握手”之势,一度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。
2007年“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”开始实施,重点是关井压田、调整农业结构。黄案滩是全县实施关井压田最大的区域,民勤全县关井3018眼,压减配水面积44.18万亩,黄案滩就关闭机井275眼,压减配水面积3.8万亩。
之后的12年,民勤人在绿洲和沙漠交接地带,采用“稻草沙障+梭梭+人工补播草种”的模式,种植环绿洲生态防护林带,每年近10万人次参与防沙压沙。祖祖辈辈的种田方式也改了,每亩地核定用水量只有410方,政府给补贴,鼓励农民把大田作物改成大棚。
奋斗了12年,黄案滩变了样子,当年饱受风沙侵袭的农田长成了连片芦苇荡。“关井压田”逼着农民动脑筋,既要少用水,还要多赚钱。十几年来,在沙漠边缘地带,土地压减了不少,可效益却高出了好几倍。
在民勤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,记者看到成片的梭梭林在沙漠中铺展开。肉眼看不见的,是嫁接在梭梭树根上的名贵药材肉苁蓉。
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位于老虎口南缘。村支书白会本告诉记者,发展沙产业既有生态效益,也有经济效益。目前在老虎口一带,梭梭树下面接种了6万亩肉苁蓉。
“如今老虎口一带的村民都‘虎口脱险’喽!”白会本说。
大滩镇东大村村民王开荣在自家大棚里尝试种热带水果火龙果,居然也成功了。“民勤早晚温差大,种啥啥甜!”王开荣说,他还通过夏种紫薯、冬种草莓的轮种方式,充分利用大棚,一分地也不浪费。眼下正值收获时节,王开荣的10个大棚里瓜果飘香。“火龙果收成好,一年能收4茬,1斤能卖到十块钱!光靠火龙果,一年能赚10万块钱!”王开荣开心地说。
用这些办法,民勤人经过十几年努力,硬是把“水文章”做出了大成绩。民勤县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%提高到17.91%。
当年关闭的机井中,有7眼自流成泉,井水周围或是大片芦苇,或是高大的沙枣树,这成了民勤人炫耀的“成绩单”。
在民勤县青土湖,记者还看到了另一口备受民勤人关注的“水井”——民勤县青土湖地下水位观测井。观测井采用浮子式传感器和无值守水位自动监测技术,实时监测青土湖区域地下水位。工作人员介绍说,自动监测井每2小时监测一次地下水位,数据上传汇总。
民勤县水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杨立功介绍,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闾湖,1959年一度从沙漠中消失,2010年以来重新蓄水,目前,已经形成了26.7平方公里的水域,青土湖周围的地下水位埋深已由2007年的4.02米,回升至2018年的2.92米。
知道了民勤“人和沙”的故事,记者才深刻体会到,这口水井不光是“奇观”,也是“回报”。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民勤人感受深刻啊!
上一条
下一条
推荐